设计高水位 +7。60m 设计低水位 +3。00m
极端高水位 +8。31m 极端低水位 +2。20m
2。5河势
拟建码头位于长江南京河段进口段,上距板桥汽渡0。35Km,下距正在开工建设的南京三桥约5。6Km。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于2003年5月所作的有关工程区域河势可行性分析报告可以看出:
南京河段进口段,从下三山至梅子洲头为单一顺直河道,长约8。4 km,它既是上游新潜洲汊道的汇流段,又是下游梅子汊道的分流段,河道两端较宽,中间相对束窄。右岸起点有下三山矶头凸入江中,左岸起点有七坝人工节点。新秦淮河在右岸大胜关附近汇入长江。
近几十年来的演变情况表明,南京河段进口段在七十年代以前河道属自然演变阶段,河势发生了强烈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七坝一带深泓大幅左移,河道展宽,洲滩淤长,最终导致控制水流的有效节点自右岸的下三山转移到左岸的七坝附近,另外大胜关一带岸线左淤右冲,深泓右移。
长江南京河段进口段自1970~1980年先后对七坝、大胜关至梅子洲进行全面的护岸整治和加固,才逐渐控制住主流走向,将进口段主泓左右两岸的顶冲位置限制在七坝、大胜关附近,使河势渐趋稳定。1985~1991年南京河段的集资整治工程对七坝、大胜关至梅子洲一线护岸工程进行了延长和维护,使这一段的河势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从九十年代末几次大洪水作用后的河床冲淤变化看,下三山至梅子洲头岸线、深槽基本稳定,说明进口段河势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整治后,河势已基本稳定,为在现状河势条件下开发利用岸线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其中七坝护岸、大胜关护岸对河势的稳定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今后,在对这两段护岸工程进行监测和适当的维护的基础上,南京河段进口段的河势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的趋势。这就为拟建工程从宏观的河势上提供了基本必要的条件。
拟建码头段处在深泓由左岸向右岸的过渡段上,深泓线在七坝护岸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1985年后,变化相对较小。该水道经大规模整治以后,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主泓走向及深槽位置随上游不同的来水来沙组合仅作小幅变化,因此,拟建码头前沿保持万吨级码头所需的水深是有保证的。
拟建码头局部江段目前从横断面形态、宽深比、近岸岸坡等水力因素看都较为稳定。近岸0m、-7m等高线在七十年代护岸工程实施前曾有较大的变化,七十年代后变化逐渐减小,特别是1985年至今,近岸河床年际间表现为较小的冲淤交替变化,长期来看,0m线为微淤,-7m线为微冲,河床横断面随上游不同来水来砂进行往复性的调整,但断面特征值变幅不大。拟建码头前沿河床高程1985年以来冲淤幅度逐渐趋小,从变化趋势看,若不遭遇大洪水,其高程将在-7m~-8m左右作小幅冲淤变化。
综上所述,在该区域建造10000吨级码头从河势上分析是可行的。
2。6地质
拟建场地位于长江漫滩地貌单元,河段岸边较平直,岸坡较平缓。本次地质报告反映的是陆域钢筋混凝土引桥部分。勘察深度50。45米中以浅地基土体,根据其物理力学性质、岩性、成因等差异,划分八个工程地质层。土层分布详细如下:
1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褐色,土质不均,有微光泽反应,局部有缓慢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呈软~流塑状。属低强度高压缩性土。
2粉土夹粉质粘土:灰色,很湿,具有水平层理,土质不均,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慢,韧性低,呈稍~中密状态。属低强度中高压缩性土。层厚2。50m~3。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