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很多都写到了OFDI与贸易的关系。从理论方面看,蒙代尔(1957)认为,按照要素禀赋学的理论,可以得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存在完全替代的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导致两国贸易的下降。维农(1995)的产品周期理论和邓宁(1993)的国家生产折衷理论同样也认为OFDI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1987)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情况的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边际产品扩张论”,她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母国集中自身的优势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东道国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母国和东道国的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Heplman和Krugman(2006)认为,跨国公司在海外直接投资,会产生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资产转移,带动公司内部相关中间产品的需求,因此可以促进母国的出口贸易。
从实证方面,杨青(2002)采用描述性的方法,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行业结构情况分析,得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结论。项本武(2006)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OFDI是促进中国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OFDI与出口贸易直接存在互补效应,但这种互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密切度[2]。孟秀慧(2008)从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两种产业角度分析了OFDI与贸易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表明中国不同产业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带动国内同行业出口规模的增加和贸易的增长。
从国外学者的文献来看,对我国OFDI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较少,而国内学者大部分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OFDI与出口贸易的进行分析,对两者关系相关理论的分析较少。
本文首先研究OFDI和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其次,对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外直接投资(OFDI)与出口贸易的主要关系。最后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的问题和对策,并依据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的关系提出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通过对OFDI与贸易的关系,不仅仅为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还能为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国未来的投资和贸易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
2.1OFDI简述
OFDI(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即对外直接投资,是居民(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管理权的一种投资活动,跨国企业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我国国内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行为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3]。
2.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分析
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因此本文研究的改革开放的内容从1978开始,我们大致把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分别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这个阶段位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刚刚向世界打开国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展开国际贸易。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条件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保持在20-30亿美元,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健全,本阶段主要以政府对外投资为主,投资规模不大。
第二阶段(1992-2001年):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次飞跃,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从而为不少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4],这一阶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基本上都在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并且发展速度很快,由1992年的40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69亿美元,凸显了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较快。但这仅限于国家政策支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国对外投资的结构还不是很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