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事活动,事实上,是一种文化旅游产品,有自己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和其他产品相比较,使用的工具来创建“品牌”的产品形象尤为重要,应该是传播产品的价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从琐碎的节事活动品牌战略营销上释放,让品牌发挥节事活动的主要营销功能。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过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对节事旅游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同时,节事旅游对“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经济效益也不明确。
节事旅游的概念在国外出现的较早,在1961年就出现了针对性的相关研究,发展到现在,国外的节事旅游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节事旅游相关的实践活动也都有了较为成熟的配套设施,例如,国际节日和事件联合会(IFEA,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 Events Association )就是进行专业节事旅游策划和投诉处理的机构。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节事旅游的理论体系也已经涵盖了与组织方相关的管理策划、营销宣传等方面的管理学科,与游客相关的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吸引力分析等相关的心理学科,更是有一些节事文化内涵发掘等方面的文化学科,这些理论体系为节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措施。
相对而言,国内的节事旅游发展较慢,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传统节日众多,研究的重点也基本上集中于节事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节事本身的活动内容、经济效益等。针对节事旅游的研究较少,最早开始的节事旅游研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的重点也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和深入先后从经济效益方面转移到安全事件以及突发紧急情况的处理方面。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阿旅游合作研究》中指出中阿旅游合作是新时期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阿旅游合作的动力源于阿拉伯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中国深化中阿经贸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直接需要。目前,中阿旅游合作正处在起步阶段,部分阿拉伯国家政局不稳、双边旅游合作机制不完善、中国伊斯兰旅游相关产业的基础薄弱是制约中阿旅游合作的三大因素。(曹笑笑,2016年)未来中阿双方应加强在旅游客源市场、伊斯兰旅游业、旅游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联合研究四个领域的双边合作。
从16年起,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以及国家的旅游资源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自然风光独特、人情文化丰富的城市都可以将旅游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借助沿线区域交通设施的联通,推动国际、国内的旅游合作。(林炜铃,邹永广,2016年)政府也应当在多边体制合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宏观方面指引地方发掘、运营旅游资源,规范旅游企业行为并使其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加大对景区的开发和维护的投入力度,扩大客流量特别是来自国外的旅客,加大国内外文化交流,从旅游方面促进城市发展。
1、 节事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品牌节庆活动的赞助商显示目标受众,确定一个节事活动产品术语,符号,设计等等,反映了特定产品的人格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建立品牌市场竞争力的节事活动,借助多种沟通渠道传达统一的品牌形象,来区分相同类型部分产品,开发观众喜好和信任,节事活动品牌的主要目的:形成的目标受众价值识别和情感识别。
节事活动简而言之是节日和事件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仪式,仪式的活动项目。结合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发展背景下,中国的节日活动的内涵呈现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