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本身就处处蕴含着语境教学的许多思想。
(二)导读法教学实践蕴含着语境教学精神
1、《一件小事》课例中蕴含的语境教学精神
在《一件小事》教学当中,钱梦龙老师,首先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布置学生从几个方面来看,让学生对文本理解后提出问题,然后钱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放在一起,重点针对学生问的问题中的关于“我是否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这个问题上。很多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是自私的剥削者;但有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
问题的提法有些天真,但是钱老师意识到怎样理解作品中的“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阅读的难点和文章的重点所在,而且也是一个理解全文的关键问题。也因为学生持有两种对立的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诸多学者极大的兴趣。上面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以及对那个重点问题有不同的意见,这一切都是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形势”,钱梦龙教师于是遵循其体现出来的情势,想方设法地“利导”之。他准备以讨论这个问题为中心,把整个阅读活动带到一个“问题情境”中去,以此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因而,他马上要求学生带着这个中心问题再次深入地细读课文,尽量从文章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以题纲的形式写下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两种不同的意见进行一场辩论。结果在意料之中,从辩论的过程十分热烈,可见钱老师善于利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在辩论的过程中,钱梦龙教师不做任何“权威”说,只在千钧一发的争论中,提出了有利于学生思考的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理解“我”抓出“一大把铜元”这一行为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作为“自私的剥削者”的“我”,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可怜贫穷人的一种施舍做法。其他学生则认为这一行为是“我”被这么一位普通车夫的精神打动后的做法。钱梦龙教师当时对此并没有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不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他只是对争论的双方提出建议,让他们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不要脱离全文,孤立地评价“我”的这个行为,而应该联系上下文,以整篇课文为背景,在文中找到支持自己意见的依据。
最后,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之后明确:“我”从上面看,虽然坐车,身穿长袍,但是迫于生计,不得不早早的就在路上走。显然,我不是一个有钱人,再说了“我”抓出的不是银光闪闪的银元,只不过是一大把铜元,根据正常人来看,富有的人是不会把那么多的铜钱放在身上的。另外,“我”在抓钱的时候,是毫不犹豫的,可见这一行为是我被车夫打动之后不由自主的做出来的一种反应。再从下面看,“我”又为自己刚才给车夫一把铜钱而感到惭愧,有这样一连串的心理活动:给钱给车夫是什么意思?奖赏他吗?我有什么资格去裁定这位车夫呢?由此可见,“我”给了车夫钱之后,内心非常的不安,从他内心的一系列问题可知,他在自责自己刚刚的行为。这都无不说明“我”对自己的解剖是彻底的,毫不留情的,这只有具有高贵品质的人才能做到的。再往下看看,可知,这位车夫已经成为我的榜样,“我”已经真的以普通劳动人民作为前行的力量,“我”也彻底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说明“我”有着追求进步的胆量和勇气。最后,学生之间达成了共识:“我”是一个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和富有正义感的,又能时刻从根本上解剖自己,并积极向普通劳动人民学习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