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丧葬的问题始终受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相关研究大致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时间维度的研究,即关注点为历史上某一时期官方或民间的丧葬礼仪习俗。如魏登云、陈华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功能的相关研究[1]、陈明锋民国时期丧葬礼仪的相关研究[2]等等。二是空间维度的研究,即关于各个地区丧葬习俗的特点、同一地区不同时段或不同地区间丧葬习俗差异的研究。如宁秀丽关于山东传统丧葬礼仪的研究[3]、余洋关于淮北地区丧葬礼仪的研究[4]等等。三是民族维度的研究,指关于少数民族特殊丧葬习俗的研究。如何斯强关于云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研究[5]等等。四是泛谈丧葬文化的相关研究,如刘喜珍关于传统丧葬制度的伦理根基和伦理意涵的研究[6]、陈玉文关于我国丧葬文化的研究[7]等等。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社会学的引进与建设,丧葬研究又增添了新的视角。这些视角往往立足现实,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并运用相关社会理论进行阐释,为丧葬现象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如郭星华、韩恒关于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研究[8]、董磊明、聂良波关于农村丧葬变迁的研究[9]、狄金华关于华北米村丧葬仪式变迁的研究[10]、黄健、郑进关于丧葬仪式中结构转换与象征表达的研究[11]、毛丹、何兆永关于丧葬和农村乡土价值资源的研究[12]、建红英关于丧礼中仪式符号与文化功能的研究[13]、张大维、安真真、吴渊关于移民搬迁中丧葬礼仪重塑及例行化的研究[14]等等。

然而,遗憾的是,虽然丧葬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截至目前为止,大多数的研究更加侧重宏观考察,从微观视角考察丧礼当中个体行动的研究相对较少。也就是说,目前对丧葬礼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习俗和传统规范的层面上,并常常将这些变化归因于社会结构转变与宏观政策的影响。事实上在这一过程当中,个体的行动策略与行动模式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就苏北地区一场丧葬礼进行了观察分析,试图再现个体行动建构出一场丧葬礼的整个过程,并根据这一事件当中人们采取的一系列“表演”行为来探讨个人行动策略与行动模式在丧葬事件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为参与式观察,辅以半结构访谈以完善内容。重点关注丧葬礼上人们的行动特点及其在多种维度下的差异、行动的原因及效果等等,依据的资料为观察日志。

死者的原籍在河南省宜阳县G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上世纪60年代左右,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死者离开家乡前往各地参加建矿工作。80年代初来到徐州市矿务局下的S煤矿,后来举家搬往S煤矿并在此定居。S煤矿的工人当中与死者情况相似(即同样因招工政策从原籍来到徐州并在徐州定居)的不在少数,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河南,有的还是和死者同村或同县的“老乡”。因此S煤矿的许多家庭存在“根”在河南、“枝叶”在矿上的情况。2013年死者原籍宜阳县出台了允许土葬的政策,加之在2014年初死者的一位同事老乡离世后被运回了老家下葬,这两件事使得死者产生了“落叶归根”的念头。2015年1月24日晚上9点死者在徐州市二院的病床上离世。按照死者的遗愿,遗体需运回原籍葬入祖坟。然而,死者的人脉关系多聚集在矿上,因此丧礼和葬礼在矿上和原籍老家分开举办。1月25日凌晨1点左右,死者的遗体被送达矿上,丧葬仪式从当日起前后持续3天。遗体于1月26日晚上被送往原籍,并于1月27日中午12点下葬。

上一篇:论秘书腐败现象与防范机制的建构
下一篇:秘书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从垦禁之争到地权纠纷对...

《千与千寻》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N1+V得+N2+VP结构句子的歧义研究

清末民初的广东媒妁与社会变迁

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

唐宋词的情理圆融及其创...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安康汉江网讯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