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1.3.2  药效动力学
    CA-4P的临床I期试验已完成,研究了单剂量给予CA-4P的安全性和药动药效学,包括以下几种给药方案,即[q21d]组[13]:每21天1剂;[3x/28d]组[14]:每周1剂,连续3周,每28天为1个疗程;[dx5]组[15]:每1天1剂,连续5天,每21天为1个疗程。
    CA-4P进人体内后,可快速经脱磷酸作用和葡糖苷酸化作用,转化为原药(CA-4)和CA4葡萄糖苷酸(CA-4G)。研究发现,CA-4P和CA4的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与最高血药浓度(Cmax)具有相关性。CA-4和CA-4G均较CA-4P的分布时间更长。给药24 h内58%-67%CA4P以CA-4G的形式经尿液排泄[15]。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用钆-二乙烯五胺乙酸(Gd-DTPA)作对比剂,Gd-DTPA从血浆转移到细胞外的转移常数(Ktrans)受渗透性和血流变化的影响。[q21d]组用药4~6 h后Ktrans明显降低。[3x/28d]组当CA4P剂量≥52 mg∙m-2时,研究中16例患者有6例在用药4或24 h l g Ktrans有大幅降低,Ktrans相相对降幅从44%至77%。组别分析表明,肌肉Ktrans未下降,平均肾功能参数也无大的变化。[dx5]组Ktrans较用药前轻微下降,但血管通透性明显降低。7例容积分数下降≥10%。肿瘤泄漏空间(Ve)都未增大。CA-4P对正常组织血管也有影响,但较其抗肿瘤组织作用小得多.
    有研究认为,CA-4P抗肿瘤作用的最佳治疗方案为[q21d]。研究显示,1例难治转移性恶性甲状腺癌患者采用此方案(60mg∙m-2剂量)治疗,8疗程后颈部异常包块完全消失,再给予2疗程治疗后,48月内未复发。另2例采用此方案使用CA-4P后病情长时间得以控制:1例转移性结肠癌患者,19月内共接受24疗程的治疗;l例患髓质甲状腺癌转移患者,12月内接受15疗程的治疗。
    1.3.3  抗肿瘤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CA-4P具有较宽的治疗窗,100 mg∙kg-1的剂量(1/10 MTD)对于原位和皮下移植的小鼠肿瘤、异种移植瘤、自发肿瘤以及转移的肿瘤均具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16]。CA-4P 100 mg∙kg-1作用小鼠移植瘤后几个小时内发生形态学改变,随后是大范围的坏死,到24 h坏死面积升至约90%。但是对肿瘤边缘的细胞没有作用,而正是这些肿瘤细胞能够持续生长和增殖,导致CA-4P没有明显的抑瘤作用[17]。改变用药方案.将单次用药改为低剂量重复用药能够获得较好的抑瘤作用。单次给药2周后,肿瘤体积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每日重复给药,超过2-3周就会产生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Kanthou等[18]发现,给予CA-4P l h后,人体血管内皮细胞出现F-肌动蛋白丝和β-微管蛋白紊乱,24 h时内皮细胞出现形态改变,使细胞基膜暴露,诱发血管内凝血,血流阻力增大。另有试验发现,CA-4P只对新生的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对静止的成熟细胞不起作用,因后者有成熟的肌动蛋白纤文骨架,提示CA-4P导致的有丝分裂细胞死亡与细胞内细胞周期蛋白β(Cyclin β)浓度升高和裂殖酵母cdc2基因偏码蛋白的活性有关。另有研究发现,CA-4P介导的肿瘤细胞死亡具有细胞凋亡特征,但与天门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活化无关[10]。通常需较长的作用时间才能致细胞凋亡,而CA-4P在体内消除迅速,半衰期短,故凋亡不是CA-4P作用下肿瘤细胞坏死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发现,CA-4P也能激活应激一激活蛋白激酶(SAPK2),引起细胞膜泡沫化(blebbing),表现为细胞形化,表面疱(bleb)形成,黏附斑错误装配,F-肌动蛋白致密外周束(dense F-actin peripheral band)形成。与CA-4P的抗有丝分裂作用不同,胞膜起泡破坏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这也是细胞快速坏死的早期表现。
        体外试验表明,CA-4P还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如E-选择蛋白上调[19],体内试验则发生嗜中性细胞进入肿瘤内部现象[20]。二者均有可能损伤血管并引发细胞毒性。正常组织发生炎症时,嗜中性细胞被激活,释放髓过氧化物酶(MPO)引起血管破坏,故推断CA-4P也是通过MPO破坏血管而发挥细胞毒作用的。CA-4P还可经激活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5-HT),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作用,致肌动蛋白应力纤文形成。然而,CA-4P在7.5 nmol∙L-1至10 nmol∙L-1浓度范围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效果相似的结果表明,破坏细胞有丝分裂是其诱导细胞死亡的主因。一氧化氮(NO)合成酶抑制剂与CA-4P联用可提高其降低血流速度作用表明,NO参与CA-4P抗肿瘤过程。但CA-4P选择性破坏肿瘤血管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1. 上一篇:聚季铵盐水凝胶制备工艺的初探
  2. 下一篇:脑中风病人康复虚拟环境辅助康复任务的设计
  1. H7N9基因合成及其批量提取的初步研究

  2. 日用香料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3. 固相萃取-定量核磁共振波...

  4. 年产100吨头孢拉定原料药生产车间的工艺设计

  5. Meyer-Schuster反应/分子内胺氢化反应的研究

  6. 燕麦碱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7. 仿生桑黄InonotusSangHuang提物...

  8.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9.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0.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2.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3.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4.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5.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6.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7.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