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政治谈判“积极创造条件”与“百般顾虑”之间的矛盾
目前,双方都高度重视贸然闯入政治议题谈判将招致的风险和困难,因此不约而同地都在做宣传和铺垫,意在降低对于进入政治领域谈判和最终签订和平发展协议的期望值。这种谨慎态度无疑是必要的,在情况不明、时机未到之际,贸然去“闯深水区”极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然而,双方虽然都在谨慎地谈论“时机未到”或“条件不具备”,但内心深处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却不一样:大陆希望尽力去“把握机遇”和“创造条件”,而台湾方面则似乎是不断地躲闪和退却,一再单方面给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制定“前提条件”,然后以“条件不具备”作为拒谈的理由。必须指出,由于两岸实力悬殊,台湾方面在政治谈判的问题上有“百般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些观念需澄清。如:
1。“先经后政”意味着可以“政经分离”,于是台湾就有人期待把“政经分离”永久化,即“只经不政”。
如民进现在已经不反对两岸经贸交流,但极力抵制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启政治谈判,并把马英九任何想签订和平协议的宣示都斥为“卖台”,这其实就是“只经不政”;还有中间人士认为“提和平协议是画蛇添足,根本没必要”,似乎也是“只经不政”。问题是台湾当局的态度怎样?应当说马英九先生对两岸早晚要进入政治领域谈判还是有清楚认识的,所以他只讲“先经后政”而从未说过“只经不政”。
和平发展就像一只鸟,经济、文化等“低政治”领域是“鸟之一翼”,政治、军事、安全等“高政治”领域则是鸟之另一翼,只有两翼都扇动,鸟才能飞到远方,如果只有一只翅膀扑腾,鸟不可能真正飞起来。现在,两岸的政治对立、军事对峙和安全领域的相互防范,与两岸经贸往来的规模和民间往来的频繁形成极大反差,将来即使两岸经贸交流制度化进一步提高、民间往来更加频繁,如果没有在政治、军事、安全等领域的相关配套措施予以保障,终究是不稳固、不可靠的。在大陆没有人会接受“永远的政经分离”,坦率说如果未来四年仍看不到政治方面的任何进展,大陆人民对和平发展的质疑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马英九先生不是要追求历史定位吗?如果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真的只走到“只经不政”,对马先生而言绝不是够高度的历史定位。
2。“谈政治议题就是迈向统一、就是‘卖台’”,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
将来两岸签订和平发展协议,仍然是两个平等的谈判对手所签订的协议,双方的主体性都不会破坏,甚至台湾的主体性还能加强;大陆当然希望能写明统一的目标,但最多也只能要求双方表明愿意通过和平方式“共议统一”的意向,并不会立刻碰到“谁统一谁”的问题。
3。“谈政治议题必然对大陆有利。
”其实谈判要出结果,必然要双方都妥协,在两岸的经济议题谈判中,台湾是获利较多的一方,在将来的政治谈判中,台湾也一定能获利,否则它怎么会同意签字?如军事互信机制的建构对台湾而言绝对利大于弊,又如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可强化台湾的主体性,透过两岸政治议题谈判有利于台湾所谓“国际空间”问题的更妥善解决———这都是台湾可预期的“得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