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普通人没有明星、名人那么大的号召力,但是如果普通人在微博社交网络中所发表的言论内容足够新颖,足够独特,足够吸引眼球,就可以赚得转发、评论和点赞,从而带来一定的影响力。草根能从素人变网红,正是因为微博并没有给任何用户设置门槛,这才是微博能做到“草根性”的根本原
因。
(2)内容简短化微博,意味短小精悍的博文,因此短小精悍即是使它能够超越博客等社交平台的主要特点。由于微博限制140个字符,寥寥几字就可以发布一篇微博,并且可以随时随地的用手机发布。网民也不需要像新闻从事人员一样去研究自己的文字用法及内容逻辑,真正拉近了普通网民与媒体人的距离。让普通民众不再单一的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变成信息的发布者,且发布的内容是随心自由的。
除此之外,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微博内容精炼的特点与之完美的融合。用户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的发布微博,更加可以体现微博的即时性和原创性。名为“中国微博营销研究院”的微博用户对微博使用时间的报告显示,晚间凌晨点的用户活跃度最高;周末在7点之后会有更多的互动,晚19点后,用户的互动热情进入高峰期,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5]。这一论点与民众使用手机的频段是十分吻合的,也更加体现了手机和微博高度融合的特征。
(3)传播即时化
“从微博客的发送特性上来看,微博具备了4A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6]”。四个元素中的Anytime——即时性,是跟随微博诞生的最大特点。汶川地震时,在一分钟之内发布这个消息的不是电视、网络媒体,而是使用Twitter的用户。用户通过关注、@和转发等几种方式就可以把微博传播出去。简短的微博,使得手机平台可以随时随地的把用户的只言片语发布出去。手机与微博结合后,更加充分的体现了微博的即时性。
但是,微博的即时性强,随意性也就强,信息在发布和传播的过程中无法监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使得微博无障碍即时性交流的特点也衍生出缺乏“监督人”的现状,这让传统媒体信息监管变得困难重重,民众也容易被不真实的信息所误导。
1.2网络舆情
1.2.1网络舆情的内涵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平台,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是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媒介就自身利益和自己所关心的社会事件进行的自己的观点的表达和评价以及民意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在我国对舆情较权威的定义是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专家王来华——他是我国最早开始关注舆情的研究人员,“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围绕社会事务和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广大社会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政党和政府所持有的政治态度[7]。”另外一个社会舆论研究专家刘毅在王来华的研究基础上把舆情的定义范围进行了延伸,认为“舆情是包括个人在内的由各种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组成的社会公众,在一定的时间条件和社会背景内,对自己所关心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事务的观点、意见、情绪的总和[7]。”
1.2.2微博舆情的特有特征微博舆情是指以微博的使用为载体,以微博上讨论或关注的事件为核心,广大微博用户在情感表达和观点态度上的互动与传播,以及由于微博上意见表达和传播带来的事后影响的集合[1]。也就是说,用户在微博上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中所发生的事件发表正面的意见或者负面的情绪发泄,或者由某一事件引起不同的群体发出不同的观点的互动和讨论从而产生的影响的集合体。另外,微博舆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该如何化解,也是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舆论的出现和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迅速,对社会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微博舆论也是由于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互动功能广泛而被使用和关注,达到了传统媒体没有办法实现的优势。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技术的快速崛起,微博舆论的出现和传播也变得多样和快速,也使得随之产生的影响变得不可忽视。它以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速度、海量的信息内容和即时的互动功能而受到大众的青睐。它所体现的新特点有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