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中国小城镇的总体功能定位在于:小城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中心,是中国城镇化不可动摇的基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很深刻,包括了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新型社区、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内容。1)小城镇是农民参与和分享城市发展红利的平台。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入城市,给城市发展带去了活力,但是城市的发展成果是农村无法共享的,这是不公平的。生产要素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使农村缺乏发展的动力和必要的资源。小城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其本身的“城之尾,乡之首”的特殊地位赋予其担当起城市、乡村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沟通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结合的重要使命。小城镇一方面需要吸收来自乡村腹地的人口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吸引大城市辐射出来的先进生产要素和现代文明。
2)小城镇是农村的新型住区。据农业部计算,目前中国有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目标为800万人/年,这就意着需要19年才能完成现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多数研究者接受的城镇化从2000年算起以每年1个百分点递增的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率将达到56%,这意着要转移3.4亿农村人口到城镇定居,平均每年安置1700万人。根据粗略的分析,全国1000个最强镇的建成区平均人口为18000人,非农业就业者11000人,如果到2020年,我国相当一部分小城镇达到现在1000强镇的水平, 小城镇能够安置2亿农村人口定居和吸纳1.4亿农业剩余劳动力,相当于今后的20多年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的2/3和接近现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全部。但是这对小城镇本身的要求也会相对提高。小城镇本身具有规模偏小,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难以发挥在人才、产业、资金、信息等方面的集聚功能,因此难以实现其城镇基础的规模效益,因此也就无法承担起经济、社会、管理、服务等过多的职能。但是现实状况是许多地方全面开花建设小城镇,使其承担过多的职能,不符合客观规律,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大部分规模小、基础弱、效益差的小城镇需要进行职能转变,注重发挥其新型居住区的职能。但是为什么农村自身不能承担起现代化居住区的职能呢?这是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节约资源、低成本的现代化路线。然而我国乡村聚落在空间结构上人口规模小、布局零散的特点增加了农村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同时,农民分散居住对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目前我国的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村住房建设周期的缩短,资源的浪费,以及“老人村、空壳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等。居民点的集中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整合土地资源、强化资源集约化利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现代化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契机。相对于农村而言,小城镇作为农村的新型聚居地有其优势,是必然的选择。
3)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的集聚地。“集中”是保障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小城镇作为乡村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发挥着节约土地、改造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地区自下而上城市化的作用。但是要真正实现集中带来的规模效应,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对小城镇实行差异化政策,引导乡村工业向那些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真正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良服务、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小城镇集中。对于不具备条件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解除其发展非农经济的任务,重点培育其作为农村新住区的职能;小城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组织基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的现实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此外,中国面对全球化的巨大浪潮,需要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地化区域经济的支撑,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我国农村有着形成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事实也证明我国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且绝大多数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小城镇是第三产业的集聚地,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主要表现在商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小城镇是带动和扩大广大农村市场的桥头堡,经济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扩大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 上一篇:地市级政府机关内部管理创新的研究
- 下一篇:基于消费者心理的上海老字号品牌激活重塑
-
-
-
-
-
-
-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