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在生物化工方面的应用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微胶囊的固定化技术, 它是指把游离的细胞或酶固定于限定的空间区域,使其保持活性并可以反复使用的技术。解玉等人利用海藻酸钠E聚赖氨酸E海藻酸钠(APA) 微胶囊固定化培养酵母细胞,在 18 批半连续发酵中,每毫升中最高细胞密度可达6.7*1010个,(APA微胶囊)葡萄糖的利用率都接近49.2g,发酵时间也可由悬浮培养的16.7h缩短为5h ),按发酵液中的乙醇浓度计,单个微胶囊的表观体积为82.0g/(L.h),比普通的连续培养要高10倍。
1.4.5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也用于涂料工业。把具有香和驱虫效果及其它功能微胶囊助剂加入到涂料中,使涂料具有各种特殊性能。微胶囊技术应用于农药,可降低皮肤毒性,提高残存物的活性,降低土壤迁移,提高抗紫外线的辐射能力,降低植物毒性。还有许多工业领域应用微胶囊化技术,如:胶粘剂、 发泡剂、阻燃剂等。
1.5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前景
国外尤其是日本,每年申报的有关微胶囊技术的专利就达上百件。同国外相比,我国的微胶囊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微胶囊主要以进口为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场合及基础理论的研究。现在微胶囊技术已被国际上列为21 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随着微胶囊技术的纵深发展出现了一种静电喷雾法制备微胶囊的技术,这种方法制备的微胶囊的粒径较均匀且为纳米级。由于这一显著特点,使得这一技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16] 。纳米微胶囊,它是纳米技术中纳米加工学和纳米材料的综合,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由于纳米微胶囊具有独特性质,使它的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美国 IBM公司首席科学家Armstrong曾说过:纳米技术将成为 !"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15] 。微胶囊技术也将成为本世纪的另一闪光点。目前影响微胶囊技术发的主要因素是壁材的开发。随着人们对微胶囊认识的不断深入, 随着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微胶囊技术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大放异彩。
1.6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大致可分为 3 类: 聚合反应法、 相分离法、 物理及机械法。 聚合反应法包括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和悬浮胶联法;相分离法包括水相相分 离法和油相相分离法;物理及机械法包括熔化分散冷凝法、喷雾干燥法、溶剂或 溶液萃取法等。
(1)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是通过适宜的乳化剂形成油包水(或水包油) 乳液,使水溶性(或油溶性)反应物的水溶液(或油溶液)分散进入油相(或水相), 在油包水(或水包油)乳液中加入非水溶性(或水溶性)反应物以引发聚合, 在液滴 表面形成聚合物膜,这样含水微胶囊(或含油微胶囊)就会从水相(或油相)中分 离。将该方法制备出的微囊化乳酸菌产品用于乳酸发酵,其活菌含量会随发酵时 间的延长而恢复。藤原正弘等人改进了此方法,称复乳状液法,具体过程是将乳 酸菌液与添加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氢化油脂混合形成 W/O 型乳状液, 再分散于含 增稠稳定剂黄原胶的乳酸钙溶液中,最终形成 W/O/W 型双重乳状液,将此乳状液 逐滴加到低甲氧基果胶之类的成模液中,制成内部流动的微胶囊化产品,由于在 菌体与外水相之间有一层固化的油脂膜作为屏障,使得产品在低 pH 值的条件下 稳定性更高。 在界面聚合法中,尽管微胶囊的强度与使用的交联剂浓度成正比,但由于 交联剂都有一定的毒性, 会对乳酸菌的活性造成损害, 所以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可。 复乳状液法操作复杂,且在双重乳状液形成过程中外水相与内水相极易混溶,故 产品得率低。
- 上一篇:聚苯胺与石墨烯复合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下一篇:光度法测定铜合金中锰含量的方法研究
-
-
-
-
-
-
-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