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台湾民族认同的理论阐述

(一)民族与中华民族源G于J优L尔V论N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民族,英文nation,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种族、人群”,它本身涉及血统、地域、语言和道德等因素。斯大林将“民族”概念表述为“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3]对于国内而言,“民族”概念是个“舶来品”,发端于中国传统民族概念与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合流。

最早提到中华民族概念的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的《中华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讲到:“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4]但梁启超对中华民族概念阐述中具有狭隘性,他只是认为 “中华民族”就是“汉族”,后来他又提出一个“大民族主义”概念,即:“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5]傅斯年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中华民族概念,他在《中华民族是整个的》 文中对“大民族观”做了具体阐述。他认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他还表明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也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所以相较于梁启超的中华民族概念而言中华民族概念外延扩大了,并发掘了中华民族内在的民族凝聚力,为在后来抗日战争中一致对外奠定了理论基础。继而“大民族观”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发展,各民族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各民族逐渐认同和接受“中华民族”这个族称的认同。

(二) 认同与民族认同

认同,起先是描述成员一种趋同的心理词汇。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上指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6]后埃里克森明确指出认同理论的个人和群体之分,认为认同 “有时指一个人对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则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7]所以认同对于个人多是对 “我是谁”的思考,对于群体是对“我们是谁”的思考。因此对于民族认同理论而言,它是基于民族群体共有的起源、历史、文化、习俗等 “民族基质”来界定族群成员的归属问题。对于国内的民族认同概念而言,是对我国现有的56个民族对于同属中华民族这个观念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的情感、文化、习俗等归属感认同,也是对是中华民族成员一员的身份认同。就如梁启超曾说过:“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谓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8]所以本文所讨论的台湾民众民族认同就是基于这样的民族认同概念。

“民族认同”是人们在社会存在中“最基本的自我定位”,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找到准确的“定位点”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所在,而这些“定位点”却也无处不在:首先台湾和大陆同是“炎黄子孙”,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亲缘;其次,台湾人民和大陆同属于“中华文化圈”,古往今来一直接受着中华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最后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对中华民族有着一致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但是受台湾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影响,这些“定位点”发生了偏离,台湾民族认同的根基也逐渐被动摇,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上一篇:当前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

STP框架下的乡村旅游市场...

花漾城商业策划

盱眙中亚养鸡合作社分销...

阜宁大糕的营销策略研究

章福元熟食店在淮安地区的4C营销策略分析

中高层管理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表

道路运輸企业经营资质评...

浅谈日本长期护理政策對...

我国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研究

电视相亲节目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探讨农村中學体育教學【2535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

剩余类环上矩阵的性质

从整人节目看中日两国国民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分析【185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