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有意识地利用选文类型原理生成交际话题,使交际话题更准确,教学个性更鲜明。”[7](p190)例如同样是执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孙双金将其处理成定篇——紧扣诗眼“还”字和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教学;而施建平则是将其处理成例文——由《泊船瓜洲》生成理解诗歌的一般学习方法和操作程序然后再利用该法指导学生自学《回乡偶书》。同样是教《赠汪伦》,孙双金将其处理成例文,苏静将其处理成定篇,而有的老师将其处理成样本。
当然,教师在利用选文理论把握课堂交际话题时,不应贪多,要根据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的具体要求,也要注意编者选文的意图,还要符合学生的学情,才能有效避免四种选文类型一锅乱炖的情况。
3。揣摩课堂交际氛围,使情感表达与课堂氛围相一致
在一定交际场合的师生言语表达中,会形成一定的课堂交际氛围,而这种氛围也影响着师生课堂交际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在与交际话题的格调相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课堂情感氛围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基调决定的。例如戴建荣在执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根据这首送别诗本身的感情基调,配上背景音乐——《阳关三叠》,又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有感情地示范朗读了这首诗,在这个离别氛围的基础上更添一种不舍,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悲伤的滋味。在课堂拓展的环节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与课堂交际氛围相适应的内容,如在教学思乡诗也可以补充与其相关的思乡怀人的诗文,帮助学生尝试设身处地理解这种情感。文献综述
(三)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
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化背景。”[9](p75)文化背景指的就是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说在教师语文教学中既要顺应民族文化的传统,还要遵循汉语文化的规律,重视并利用社会文化语境,运用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促进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充分遵循汉语文化规律,注重诵读教学
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化环境,要根据汉语特点和规律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古代诗歌的教学。据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苏子瞻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韵律中也满含着诗歌的情感,所以教师在开展古代诗歌的教学时,应将诵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读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