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智力的发展。
二、情感因素
(一)情感因素的概念
本文选取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对学生初中科学的教育的方法。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如:理智感,热切渴望及动机,美感,道德感,愉快,悲伤等等。情感虽然是主观意识,但是他来源于对客观的需求。所以,在科学教育当中使学生有了解自然规律的好奇心——学习科学的需求、动机是很重要的。健康良好的学科情感有利于科学的学习;高品质的科学学科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事实上,科学教师的丰富的教学情感智力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那么在学习的时候也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学习中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学生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情感,分析学生的情感。
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老师将视频作为课堂的引入,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要是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视频中的内容而展开,那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对老师或者对科学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老师也能利用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垃圾分类、植物保护、环境污染的时候,将一些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工业污染、生物污染等照片给同学们看,学生先是会很惊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垃圾,其次就会觉得很愤怒,希望能改善环境。唤醒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心。
所以教师能够合理的利用学生的情感,针对这些情感设计一些课程,无疑是神来之笔。
(二)国内外情感因素的历史与现状
1。国内情感因素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对情感的研究主要是普通教育学,自九十年代开始。例如:丁锦宏的《师范生情感性素质及其培养》。朱小曼的《情感教育论纲》、《情感教育的意识与机制》、《情感发展与教育》等等。在参考文献《对中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和《对中学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现状的学生调查》中,重知轻情在现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认识到,而且从学生角度发现的这个现象比教师自己陈述的情况更为严重。不同地方的老师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程度也是存在着区别。但是学生都迫切的需要情感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老师们如果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那么他们对学习也会更有兴趣并且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好,而许多老师也知道需要去注重情感的培养,但是运用的时候又无从下手,所以较少实践。在其他一些文献中指出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老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因素的方法。但是缺少数据的说服力。文献大多是根据老教师或者一些骨干教师的经验得出一些结论,缺少一些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2。国外情感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的情感教育研究比较早,早在五六十年代心理学上就开始了。如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虽然没有直接以情感为研究的明确主题,但是其内容是情感的范畴。1989年2月出版的《情感论》是诺尔曼。丹森的对情感发展与教育研究的代表。在国外的教育学上对情感教育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而且并不局限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上。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论述教师的个性特征时认为,与教学效果有关的教师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密切的联系,“三种行为模式显示出它们的特殊意义。再如: 20世纪70年代,梅纳特就曾指出,师范教育课程普遍忽视教师对学生情感反应的意识;不重视教师对那些情感反应的移情作用;忽视培养学生情感需要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同样,默里坚决主张:“最有作为的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能当工程师,他们应该是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人; 他们不仅具有教学技能,而且具有人际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