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文本题材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本文质优美,文本多样。散文类的文章多以故事为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特别是记叙类的文章,作者多采用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写作手法,把文章的主旨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题材的课文对学生而言比较具有吸引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韵文类的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哲理,特别是古诗,往往包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心境感慨,值得学生探究。但古诗类题材的课文内容通常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有较大差别,学生不能结合生活经验感同身受。若教师不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在这类课文的课堂上,学生很有可能只观察得到背诵古诗的学习任务,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也较容易出现沉闷现象。
3。3 讲授法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反应都是不同的。语文课堂中,讲授法最容易导致课堂沉闷现象出现。讲授法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如果单一使用讲授法,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作为一种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很难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不能直接体验教师教授的知识。另外,讲授法不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容易忘记所讲的具体内容,听的时间越长,所记住的东西比例就越小。这种以教师教授为主,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依赖性。这种依赖心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懒于思考,懒于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进而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3。4 学生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文献综述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小学段的学生处于第四个阶段:童年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如果儿童没有形成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
对此,笔者到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对高年段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实际访谈,访谈的问题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对学习的兴趣,记录整理见附录一。
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处于“童年期”的后期,从附录中学生的自评也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受前期影响较多,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于早期没有得到老师及家人的重视、引导以及发展,童年期的勤奋感没有形成,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从而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注意力涣散、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同时,学生若于前期课堂表现不当后遭到责骂、嘲笑甚至惩罚,学生便会形成一种自卑感。艾里克森指出,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