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对于宪法按劳分配规范而言,创新目标与既有的效率目标高度重合。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与宪法第14条第1款相互呼应。大部分原有的、用于促进效率的制度手段都同样能够促进创新。例如,1982年制宪时规定的关于对劳动者实施物质鼓励的措施,无疑能够调动劳动者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创新;关于改进管理制度的措施,特别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能够“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从而服务于创新;1993年修宪时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创新性劳动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回报,有助于效率与创新的双赢;1999年修宪时引入多种分配方式,使得创新成果可以作为知识、技术或者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同样是激励创新的有效做法。在创新目标入宪以后,上述制度同时服务于效率和创新两个目标,而内容基本不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标准答案: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

     

    如何通过按劳分配来促进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分配激励,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按劳分配促进创新发展的宪法依据是第20条关于奖励发明的规定,以及第47条关于鼓励科技的规定。多年的实践表明,分配激励的形成,固然要靠落实按劳分配、让创新者多劳多得,更重要的则是妥善处理按劳分配与按知识技术要素分配的关系,使得创新者的劳动得到两次评价、参加两种分配、形成双重激励。“一个劳动,两种分配”是对宪法第6条第2款“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理解,它反映出知识技术性劳动在分配中地位的提高。以往,知识技术性劳动作为劳动要素的一部分,只能参与按劳分配;现在,知识技术性劳动不仅保留了劳动的属性,而且被承认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获得了参与利润分配的资格。知识技术性劳动的二重分配地位,被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表述为“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人员协作,这就决定了创新活动大多是组织行为,创新人员大多是应聘上岗,创新成果大多是职务技术成果,其中又以《专利法》上的职务发明创造为主。这样一来,职务发明创造的奖酬制度,就成为按劳分配与创新发展的主要连结点。以“一个劳动,两种分配”为核心,我国职务发明创造奖酬制度经历过两次重要改革。第一次改革可以概括为“奖酬分开”,以按劳分配的奖金来奖励创新成果,以按知识技术要素分配的报酬来奖励成果推广。1985年制定的《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专利权被授予后,发明人或设计人应当获得奖金。奖金应当计入企业成本(第71条),属于负债,这反映了奖金的按劳分配属性。专利获得实施后,发明人或设计人应当获得报酬;报酬一般从自行实施专利的利润中按比例提取,或者从许可实施专利的使用费中按比例提取(第72条、第73条)。报酬不计入奖金总额(第74条),属于利润,这反映了报酬的非按劳分配即按知识技能要素分配属性。“奖酬分开”改革的实质,是为创新的推广提供单独的激励,促使创新人员将推广问题纳入思考,以推广为导向规划创新的方向。在《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后续修改中,“奖酬分开”的制度不断完善,而其“一个劳动,两种分配”的本质保持不变。

  1. 上一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2. 下一篇:合成打麻素是第几代毒品
  1. 家长对于学前儿童戏剧教育观念调查问卷

  2. 青少年短跑途中跑放松技术特征专家访谈提纲

  3.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4. 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答案

  5. 教师学习制度

  6. 间谍行为全国举报电话

  7.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8. 新闻标题预设性的批评话语分析

  9. 碳化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10. 我想创业没洧本钱怎么办...

  11. 出生时候属马的运势,2...

  12. 基于SPWM和空间矢量控制的...

  13. 协作激励教育的分层次实...

  14. 论范小青《城市表情》中的新视角

  15. 临沂计生政策三胎湜否罚...

  16. 不同光照对多脉青冈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17. 黑龙江省宾县永丰陶粒用...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